站内搜索
关键词
范围
梦 里 敦 煌
作者:■ 2018级日语专业 杨晓彤
查看:102   

“敦者,大也;煌者,盛也”。曾经无比繁荣的敦煌,是古老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和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的鲜活象征,他见证了古老的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交融、汇流,也用心谱写并演奏出了一首首迷人的乐章,两千年来却从未停歇。

初识敦煌,是在余秋雨先生的一本书里,他以独特的视角对中华文明脉络进行了梳理,提出了文化也是一种修行的理念。当初,他就是从敦煌慢慢展开了文化苦旅的画卷,从此,丝绸之路也轻轻地走进了我的生活,敦煌,使我今生不能割舍。

公元前138年,这一天,风轻云淡,天高气爽,张骞踏上了凿空西域的行程,而他这一走,就整整13年。历尽沧桑磨难,他,已经从一个只有27岁的翩翩少年变成了年近不惑、饱经风霜的中年人。正是他这份对大汉帝国的深厚情怀和坚持不懈,才造就了丝绸之路的千年辉煌,也成就了中原帝国 “犯大汉者,虽远必诛”的宏伟梦想,奠定了今天中国的版图。为保持丝绸之路的畅通和繁荣,汉武帝在河西走廊设立了威武、张掖、酒泉和敦煌四郡,敦煌,成为了这条道路上中西方交流最重要的驿站。大汉帝国在构建梦想的同时,身处广袤西部和遥远西方的人们,也怀揣着对中原帝国的向往和美好憧憬,踏上了东来的行程。从此,马帮和驼队日夜兼程,通过敦煌,在丝绸之路上绵延伸展。马帮、驼铃,丝绸、瓷器,长河、落日,大漠、孤烟,美酒、羌笛,这幅美好的画卷,一驻就是上千年。

敦煌,作为丝绸之路从中原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在他成为中华古老文明历史主角的一千多年里,虽然大多承载的是贸易往来、文化贯通,但也经受过兵荒马乱、文物损失,甚至家国情怀、悲欢离合。这里有 “劝君更饮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沉沉惜别,有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过玉门关”的苍凉慷慨,有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刀头雪”的豪迈激昂,也有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的胸襟浩渺。直到有一天,热闹的世界突然寂静下来,匆匆的脚步也停滞下来,狼烟散去,鼓角不再吹响,敦煌,好像一个疲惫的游子,慢慢放下了身心。这一放,又是上千年。

弹指间,沧海桑田;一刹那,转身千年。今天,一带一路让敦煌又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恍然发现,敦煌、丝绸之路从来没有离开我们,中国传统文明与外来文明的融合也从未停止过。当年,敦煌的盛况留给了我们无尽的想象和空间,但岁月并没有抹去一切,烽烟早已远去,丝绸之路却已然启程,并将迎来空前繁荣。而敦煌,作为丝绸之路的咽喉,也正在迎来属于他自己的黄金时代。

敦煌,不仅有繁荣的经济,悠久的历史文明,更多的还是他的人文情怀,有山,有水,有雪。山,叫鸣沙山;水,叫月牙泉;雪,叫阳关雪。沙漠,流水,残雪,相互辉映,沙不盖泉,泉不淹沙,喧嚣而又宁静,粗狂而又美丽。这如诗如画的景色,让敦煌更加令人痴迷,引人遐想,敦煌的复兴,也让更多的人慕名而去。

正如余秋雨先生对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两者关系的解释, “没有两者。路,就是书”。在敦煌,路,一直是他的主题。

而敦煌,虽然多次出现在我的梦里,我却一直没有亲身去见证他那沉重的历史,不是我不想去,而是怕心里承受不起,怕一旦踏上了那片古老的土地,便把历史的尘埃给踩踏的支离破碎,无法还原。但在梦里,我们还是会相会的。我想,总有那么一天,我的内心会足够强大,强大到足以能够承受一切。

敦煌,我是会踏上那片土地的。


湘潭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58412次访问,全刊已有12516800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