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关键词
范围
杨雨教授畅谈诗与诗人
查看:126   


本报讯 (学生记者 邹萌 何霁萱廖甜雪)“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11月1日,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杨雨作客韶风名家论坛,围绕“纯粹之诗人与诗人之使命”,结合自身经历,旁征博引,将诗与诗人的界定、诗的鉴赏与诗人的使命娓娓道来。讲座由副校长刘建平主持。

杨雨用方言吟诵了 《送元二使安西》,她认为古代的吟诵与现代不同,“平、上、去、入”没有严格的规律,即使用不同的方言,也可以吟出相同的节奏。

什么是纯粹之诗人?杨雨认为,诗人往往拥有多重身份,却同样书写着与生活紧密相连的诗,并以此来说明诗人不属于任何一个职业,诗来源于生活,与生活密不可分。

“诗人应以己之心,到家国之事,再到天下之志。”杨雨引用长江学者吴承学的 《诗人的宿命》,认为诗人内心深处充满了以道自认、任重道远的使命感与悲剧性的崇高感,诗人表达的生老病死与穷愁哀伤可以超越个人的际遇,与人类的普遍感情相通,从而能超越时代引起人们的共鸣。

何为诗人的使命?杨雨强调,首先要明白宿命与使命的区别,诗人是一个具有深刻悲悯情怀、把个人命运和全人类的苦难结合并将其主动承担下来的群体。宿命是被动接受的,使命是主动承担的,以道自重、任重道远就是诗人的使命。

杨雨的报告赢得了阵阵热烈掌声。就师生提出的“中国诗人的悲悯情怀与西方基督教等宗教的精神有无共通之处”等问题,杨雨一一给予了解答。

杨雨是中国词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曾担任《中国诗词大会》、《中华好诗词》、《见字如面》等文化节目点评专家,以及《百家讲坛》人气讲师、《平语近人》经典释义人。

湘潭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44492次访问,全刊已有12505665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