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关键词
范围
感悟初心:寻找校园里的红色印记
(景观篇)
作者:■ 学生记者 朱莹钰 程方圆
查看:215   








编者按:

我校是毛泽东主席亲自倡办、亲笔提写校名并亲切嘱托一定要办好的大学。本版推出 “感悟初心———寻找校园里的红色印记”系列报道,引领大家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

校名石上承载了一段校史佳话

毛主席为我校题写校名的故事,是一段佳话。1958年8月下旬,受家乡人民所托,毛主席的堂兄、私塾老师毛禹居前往北京,请毛主席为刚刚创办的湘潭大学题写校名。9月9日晚,毛主席在中南海菊香书屋接见了毛禹居,详细询问了湘潭大学的筹办情况,并再三叮嘱“一定要把湘潭大学办好”。几天后,毛主席的秘书田家英到宾馆看望毛禹居并送来了毛主席的一封亲笔信和亲笔题字。信函内容为:“禹居兄:遵嘱写了湘潭大学校名二纸,请转致选用为盼!另致东山学校一缄,亦烦转致。”函件均用大字笔所书,落款时间为 “九月十日”,所附“湘潭大学校名二纸”,字迹遒劲、浑朴,其中一张在右上角还打了一个红圈,显然毛主席对其更为满意。湘潭大学便选用了主席画了圈的这幅校名,同时将9月10日确定为学校的校庆日。

校名石矗立在学校南大门,其上篆刻了由毛主席亲自题写的“湘潭大学”四字,校名石背后刻有毛主席题写校名的信件。校名石所承载的是毛主席对家乡教育事业的关怀,更饱含毛主席对于湘潭大学的殷殷期待。

校名石理所当然成为每一位湘大人来到湘大后,选择与之第一张合影的最佳地点。于是乎,挺直身板站在校名石旁,手比“剪刀手”的最朴实的造型,往往成为了湘大人向亲朋好友官宣自己成为一名湘大人的第一条朋友圈;就连已经毕业的湘大校友携一家老小回母校后,也常常在全家排好位置、整齐站在校名石旁“咔嚓”一声留影,以图将时光定格在返回母校“怀抱”的这一刻。这一刻,仿佛“荣归故里”,却更似“叶落归根”。

透过斑斓的岁月,仿佛毛主席亲笔题写校名时凝神运笔的样子,与湘大人站在校名石前欢喜留影的样子相为重叠,影影绰绰。那一笔一画,迁思回虑,情意深厚;这一摆一拍,欢欣鼓舞,励志向前。

庄重大气的毛主席铜像广场

湘潭大学南门毛主席铜像广场之上,毛主席铜像巍然屹立,和地标建筑三道拱门一起,显示着毛主席与湘大的情缘永结。

故乡教育事业发展始终是毛主席挂在心上的事。1952年,韶山为了满足农民子女入学的要求决定新建一所学校,毛主席就豪放地说:“将来学校可以发展,可以办中学,也可以办大学嘛!”湘潭大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成立的。

“根据主席提出在家乡‘也可以办大学’的指示精神,1958年,湘潭县委组织创办了毛主席家乡的第一所大学———湘潭大学。”时任湘潭县委副书记刘夫生回忆。

亲笔题名后,毛主席对湘大颇多关切。1959年学校因故停办,1974年10月毛主席最后一次回湖南,督促催办湘潭大学恢复建设工作。同年11月,教育部发出 《关于请求支援湘潭大学部分师资和图书的通知》,各高校积极响应,为湘大的恢复建校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铭记领袖关爱之情,担当伟人所嘱之责。”2008年9月,在纪念毛主席同志题写校名并指示“一定要把湘潭大学办好”暨建校五十周年之际,湘潭大学在三道拱门前敬立毛主席铜像并建立铜像广场,以激励师生兴校之志。铜像总体高度为8.3米,其中像身高5.2米,基座高3.1米,树立在学校三道拱门前58米、新建南校门后91米处。从此,所有的湘大人也都记住了:“湘潭大学诞生于1958年,将湘大放在心上的毛主席享年83岁。”这只是一组简简单单的数字,却是一份细致的情思。

在建校60周年前夕,铜像广场进行了提质改造。新的铜像广场确立了以毛主席铜像为中心,沿“校门前入口广场———校名石———主席铜像———三拱门———诗词碑”为轴线的关系,视觉层次多样,便于多角度的瞻仰。如今的南门铜像广场环境优美,地势开阔。大气宽敞的铜像广场周围,常簇拥着朝气蓬勃的湘大师生,他们在这里散步、学习,瞻仰伟人面貌,展示着新一代湘大学子的风采。

斯人已去,惟志长存。余音发聩,经久不绝。勉励后人,锐意笃行。独具魅力的泽园

湘潭大学依“山”傍“水”,三山三园中的“泽园”,取自一代伟人毛主席名字当中的“泽”字。园如其名:择水截流,润泽一园。泽园之中,春有杨柳依依,桃李争妍;夏有海棠吐蕊,绿树如茵;秋有金风送爽,层林尽染;冬有亭台座座,银装素裹。无论何时,总有一番清新、浪漫的独特意境。

湘大素以学风浓郁著称,除了“清晨六点的图书馆”外,泽园风景优美,也成为不少学子晨读地点的不二之选。“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湘大学子捧卷诵读的场景,成为了泽园另一道靓丽的风景。

“寻到一处空闲的凉亭,我也翻开了手中的英语书,开始默背单词。学习氛围真的是一种很神奇的东西,我几乎是立马就进入了学习状态。认真的时候时间过得飞快,当我再一次抬起头时,原本有些空荡的泽园已经饱满起来。”在泽园读书的经历成为很多湘大人求学时难以忘怀的独特体验。

“泽园是大家最常去的地方了,晒太阳、开会、玩游戏等等通常都在泽园进行。我们总会听到从泽园传来的笑声和读书声,红色、蓝色两个小亭子显得整个风光俏皮了起来。”2016级汉语言文学专业蒋林洪说。

与学习氛围浓郁并称于湘大人之间的,是泽园独具的浪漫色彩。2017年10月2日,泽园的草坪上出现了一些不同寻常的现象:座椅摆饰置于场地,粉色花瓣铺就小路,洁白气球随风飘舞,小黄车们“整齐列队”———那一天的泽园是湘大校友2008级编辑出版专业李彬彬、董英男的婚礼现场。在将新娘迎上台后,新郎李彬彬郑重且浪漫地宣誓:“无论贫穷或富有,健康或疾病,我都将关心她、呵护她、珍惜她、保护她、理解她、尊重她,直到永远。”声音回荡在宽阔的泽园,从校服到婚纱,他们的爱情被泽园见证、祝福。婚礼司仪张清波校友感慨:“他们在这里相遇开始,也要在这里决定一起老去。”

泽园,以其独有的魅力,从过去到现在,见证着一代代湘大人的成长。

富有人文气息的沁园

沁园,取名于毛主席所作的两首著名的词———《沁园春·雪》和《沁园春·长沙》。沁园园中透出花香草香,散发着浓浓的人文气息。

当年湘潭大学在修建正式的露天电影院之前,在一教东边的坪里放电影,电影银幕就挂在东坪的两颗树上。因为看电影的人多,地方太小,很多湘大学子甚至常常坐在反面看电影。

据校友朱向群回忆,“后来在东坡村这边修了这个露天电影院。那一排排水泥凳子、那一场场露天电影,给远离市区、交通不便、娱乐活动贫乏的湘大人增添了许多的快乐与记忆。现在这里已经变成了沁园。”在沁园露天电影院看电影,已经变成了那段时期湘大学子难以忘怀的特殊回忆。

而今,沁园风景秀丽,叠泉澄澈,树木葱茏。新时代,沁园依旧“拥抱”湘大学子,成为湘大人读书、休憩的好去处。“沁园是个闹中取静的好地方。它靠近极富生活气息的东坡村和南苑学生宿舍,但本身是一处散发着宁静、平和气息的园子,我很喜欢在这里读书、背课文。”2017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王怡楠说。

由于靠近湘大师生生活区,沁园成为师生日常休闲不二之地。走在沁园,时常可见三两成群的湘潭大学子弟学校的学生,或是家长伴着孩子。他们也并不着急略过,只慢悠悠地走着、观赏着,偶尔也会有调皮的孩子你追我赶,在沁园里发出一阵阵欢声笑语。

沁园毗邻雅苑食堂一侧有一颗大树,树下的石桌石椅是湘大人的休息之所。树下,手不释卷者有之;观赏风景者有之;散步谈心者有之;歇脚小憩者有之;含饴弄孙者有之……呈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湘大泽园人文风景图画。校史馆鉴往而知来一所大学的校史馆,联系着一所学校的曾经和将来。

湘潭大学校史展览馆于2008年9月10日正式揭牌。60周年校庆之际,为了更好地记录校史、鉴往知来,学校对校史馆进行了改造。现今校史馆全馆总面积约800平方米,设为大厅和4个展室。大厅中的大型浮雕 《一定要把湘潭大学办好》,艺术再现了毛主席同志1958年9月接见毛禹居先生,并亲笔题写“湘潭大学”校名,亲切嘱托“一定要把湘潭大学办好”的场景。第一展室门口上方,同样的画面又以油画的形式悬挂于此,供每一位参观的湘大人仰望。

走进展室,可见1976年7月25日 《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文章《毛主席光辉教育思想的胜利》、1975年9月12日《湖南日报》头版文章《在毛主席党中央亲切关怀下湘潭大学胜利开学》等文对湘潭大学建设情况所作的重点报道。可以说,正是因为毛主席的殷切关怀,湘潭大学的恢复建校才得以平稳进行。

历史是沉稳的,掩藏在岁月里。照片展、校史讲解、馆藏参观、人物档案征集……2018年60周年校庆之际,校史馆举办的这些活动一点一点将湘大历史带进师生的生活,让湘大师生更好地了解毛主席与湘大的情缘。

众多校友返回母校同庆,校史馆成为了校友重游湘大必打卡的地点之一。“很多再次重温湘大历史的校友们经常会感念毛主席对湘大的关切。”校史展览馆讲解员马怡梦说。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时光流逝,校史馆中珍藏的文献,时刻提醒着湘大人坚守初心,牢记身上担当的使命,以满腔的热情与干劲,不懈努力,笃定前行,以更奋发、更昂扬的姿态践行毛主席的殷殷嘱托。(王成奇 朱莹钰 戈 歌/摄影)

o
湘潭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58408次访问,全刊已有12516632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