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关键词
范围
“要我学”到“我要学”的飞跃
——— 记李雅兴教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实践
作者:■ 学生记者 王雪艳 李寅瑜
查看:46   


    “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
    李雅兴是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从教30年来,她先后给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主讲过公共理论必修课和选修课、专业必修和选修课等近30门课程,被学生称为“最有吸引力”、“人气最旺”和心中最喜欢的“两课”教师之一。
    办公桌前,她奋笔疾书,用心记录学生一次次的成长;讲台之上,她慷慨激昂,用激情点燃身后信仰的火种。30年来李雅兴坚持教学改革,她的教学模式获得了学校本科教学和研究生教学督导团专家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同时,李雅兴被评为“教学优秀教师”和湖南省首届普通高校思政课教师2016年度影响力人物,并荣获多项教学成果奖,她的课堂也获评湖南省思政理论课“精彩一课”。
 “六位一体”创教改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
  在改进中加强”
    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农村,在毛泽东思想哺育下成长起来的李雅兴,对中国共产党有着特殊的感情,而她将这种特殊的感情全部投入了为党培育合格人才的事业中。
    从教30年来,李雅兴坚持不懈地探索和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始终秉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践行习总书记提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的要求,不断提升自身亲和力与教学针对性,以满足学生成长的发展需求。
    从上世纪90年代起,李雅兴就带领学生前往韶山、花明楼、乌石等地,深入农村和工厂进行调研,利用湖南红色资源丰富的优势,进行社会实践教学。但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新媒体技术发展日新月异,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很多都被打上了“枯燥”、“乏味”的标签,学生们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热情不足、兴趣不浓,课堂所处的形势堪忧。如何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到课率”、“抬头率“和“点头率”、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这是李雅兴经常思考的问题。
    2004年开始,她参与郭汉民教授首创的“研讨式五步教学法”,率先将研讨式教学法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然而得到的结果却是师生的工作量都成倍增长,但是李雅兴并没有就此放弃。在研讨式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她首创了开放性建构教学法,创新教学方法,把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提倡主动式学习,教师“搭台”,学生“唱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
   “这样能让学生充分地认识自我,最大限度地挖掘个人潜能,极大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李雅兴的课堂上,学生由以前单纯的被教育者转变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体,克服了填鸭式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缺陷,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开放式建构教学法的应用,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让我们变为主动地学习、思考、研究。”2003级的张玉洁在十多年后还能清晰地回忆起当时李老师上课的情况。她说,当时有分组讨论这一环节,还要上台讲述,自己参与的越多兴趣就越大。
   “李雅兴老师的思政课是我大学中印象最深并对我影响最大的课程,我至今仍清楚地记得她上课时慷慨激昂的情形。”1995级曾炯崴回忆道,“印象中那时上课几乎是没人缺课的,李老师极富感染力的语言吸引着我们完全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所学到的知识也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的价值观”。
    除此以外,李雅兴还利用世界大学城、湖南微课网,开设名师空间,形成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线上与线下学习的良性互动的教学体系,并且在教学中开创了听(讲座)、查(文献、调查)、看(影片)、走(红色之旅)、讲(讨论、演讲)、写(论文、心得、调查报告)“六位一体”的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探索尝试,极大地提高了思政理论课教学质量,为把思政理论课建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这一事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潜心科研守初心
    “教学没有科研做底蕴,就
 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
   “教学没有科研做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李雅兴在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和进行教学改革之余,潜心学术研究,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成果,又把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上升为学术研究的内容,实现了科研和教学的双向良性互动。
    选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研究方向后,她精心选题,用心研究,成果颇丰。近十年来,李雅兴先后在《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研究》、《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重要报刊杂志上公开发表论文60多篇,主持国家级、省部级课题近20项,获省部级奖励10多项。
    直面教学中的问题,深入开展教学研究,是李雅兴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早些时候,面对手机的普及和短信即时通讯对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和冲击,她紧扣时代热点,联系教学实践,积极申报相关研究课题。其中,她申报的《手机短信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被立项为2006年度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专项资助项目,并且该项目结题时并评为“优秀”结题项目。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成果还于2007年暑假在省委宣传部主办的全省哲学社会科学战线科研骨干分子培训班上被树为典型宣读,进行推广介绍。2009年10月,她的系列论文《拇指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获得了教育部首届“高校德育创新发展研究成果”优秀奖。
    直面现实社会中的问题,深入开展科学研究,是李雅兴要解决的又一重要问题。她认为: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教学科研工作者,理应“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李雅兴心中的历史使命感油然而生。
    2006年,湖南省委开展“迎接党代会,共谋新发展”献计献策活动,李雅兴提交了《发挥统战优势 提高执政能力》建议,得到时任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石玉珍批示,并被评为优秀建议二等奖。同时全文被刊载在同年年底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献策湖南》一书中。
    作为湖南省理论服务体系首批专家之一,李雅兴还热心于社会服务,致力于提升公民素养。她不仅多次为各高校的青年讲坛、党校干部培训等活动做题为《毛泽东的人格魅力》、《弘扬延安精神》等讲座,还为很多街道和群众团体进行了一场场免费义务宣讲,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了贡献。
  以德树人育英才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
  的职业”
   “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师范院校毕业的李雅兴,深知如何播撒希望的种子。她坚持以党的要求为准则,不遗余力地为党和国家培养合格人才。
    接任2006级思想政治教育班班主任时,李雅兴有些犹豫,因为自己已经担任了2004级思想政治教育班的班主任,还有较为繁重的教学与科研任务。但出于自身强烈的责任心,她还是接下了这一职务。为了让新生尽快地适应大学生活,解决他们刚入学时遇到的问题,学生寝室几乎成为了李雅兴的第二个家,她经常到寝室与学生谈心。由于不放心,有时候尽管时间已经很晚了,她还是会独自从北苑的新教师公寓走到琴湖公寓去看学生,直到完全了解了他们的情况后才踏着月光回家。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我想要成为一名教师。所以在高考填报志愿时,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师范学校。”心中有信仰,脚下就有力量。李雅兴曾经每周承担30多节课时的教学任务,并指导研究生的学习和论文的写作,同时兼任两个本科班级班主任、硕士学位点负责人、教研室主任、政治系副主任和支部书记等职务。
    面对超负荷的工作量,她脚踏实地、苦干实干、任劳任怨,常常加班至深夜。饿了,就啃一口面包;困了,就打一会儿盹。李雅兴虽然这样废寝忘食地工作,但硬是有条不紊、按质按量地完成了每一件事。所以,同事们还送了她个雅号——“拼命三郎”。
    在李雅兴的教学理念中,放在首位的永远是“德”。她坚信“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无德有才是毒品”的教育理念,并把这一理念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李雅兴对学生的关爱,学生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2016年她50岁生日之际,学生们想要悄悄组织活动给她庆祝,李雅兴得知后坚决拒绝了;学生们给她发微信红包,她一个也没有点开。对此李雅兴解释道:“工资和津贴已足够我生活开支,我不想给学生添任何麻烦,我最大的幸福就是看到学生的成长和进步。”
   “德艺铸师魂,传薪卅载殷,回眸桃李艳,心底自生春。”这幅挂在李雅兴书房的书法作品,是目前在湘潭市政协工作的2010级研究生余磊特意请书法家李光泉先生书写后赠予她以感谢导师的培养之恩。而这一首诗,也正是对李雅兴30多年以来教书育人历程的完美诠释。

 

湘潭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449904次访问,全刊已有12513749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