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关键词
范围
毛禹居与湘潭大学
作者:■ 刘建平 教授
查看:53   






      湘潭市东方红广场有一组“乡情”群雕,毛主席牵手的那位老人是毛主席的老师毛禹居。
      毛禹居(1881-1964)亦作蕊珠,宇居,谱名泽启,字先甲,别号守一子,韶山市韶源村人。
      毛禹居为湘潭大学做了一件特别有贡献的事,他请毛泽东主席为湘潭大学题写校名。在这里,我分享几个毛禹居与湘潭大学的故事。

      住在湘潭大学

      湘潭大学1958年创建,一个校址在湘潭市一中,另一校址选在了杨嘉桥原湘江煤矿旧址,这里有一条铁路路过那里,有办公楼、教室、大礼堂、农场、林场等,当时有700多学生。毛禹居先生在去北京前就住在湘潭大学的平房里,里面有床铺、桌子、凳子。
      从北京取回毛主席的题字后,毛禹居又住在湘潭大学。1959年3月至4月20日,他也住在湘潭大学。他的儿子毛远涛回忆道:“我是1959年3月去的,上午从韶山坐公共汽车出发,10点到了杨嘉桥。他住在教务办公室旁边的平房里,他见我来了很高兴,当时78岁了,轻松愉快,他带我到处看,湘大的风景好,绿树成荫,我们在湘大的校园到处参观,看了当时的教室,人不很多,环境可以,非常开心。”
      曾任湘大子校校长的肖廉臣回忆:“禹居老人在湘大居住期间,言传身教,他以生活简朴、平易近人的品德,深深地教育和影响了师生,虽然已近耄耋之年,但他每日三餐与师生同吃,吃的大多是萝卜、白菜和腌菜汤。”
毛禹居住在湘潭大学,干着初创大学的工作,到处调查研究,很多人都见过这位慈祥的老人。电厂街、办公楼、磨石塘都留下他的足迹。

      为师生作报告


      毛禹居从北京带回毛主席为湘潭大学的题字后,省里打电话给湘潭县,湘潭县教育科副科长刘日新到长沙交际处接到毛禹居,然后到湘潭河口。学校组织学生从河口用平板车将毛禹居接到湘潭大学。毛禹居在大礼堂作了一个报告,听报告的有800人,报告由刘日新组织、副校长马绍湖主持。毛禹居讲了40分钟,他长着白胡子,戴眼镜,人清瘦,精神好,声音宏亮。
      据马绍湖回忆:“毛禹居在讲话中说,‘我这次受全县人民的委托赴北京,把湘潭大学的创办情况向毛主席报了喜,毛主席在国务繁忙中接见了我,亲笔给湘潭大学写了校牌,毛主席他老人家身体非常健康,红光满面。’”
      当主席问到大学办在哪里,禹居老人回答:“办在杨嘉桥原湘江煤矿旧址”,主席就好像知道这个地方,说,“那是一个山冲里,哪里来学生呢?”禹居老人回答:“有一条铁路,交通还比较方便,学生都是从全县高、初中毕业生选送来的。”
主席又问到教师的情况。禹居老人回答:“教师是从全县各中学抽调一部分给高年级上课的老教师,还聘请了一部分工农技术员当兼职教师,还差点教授,请主席是否可在全国各大学支援几个。”主席笑着说:“还不是能者为师呀,要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毛主席后来给湘潭大学题写了校牌,并指示“一定要把湘潭大学办好”。
      会场上“毛主席万岁”的欢呼声响彻云霄,掌声经久不息。全体师生在毛主席像前庄严宣誓:“一定要把湘潭大学办好”。
毛禹居还鼓励同学们“好好学习”、“学以致用”。李罗斌还清楚记得当时的情况。李罗斌(曾任全国人大代表,是全国劳动模范、高级农艺师)是农学系学生,攻读作物栽培专业,也是湘潭大学第一批学生。当时的湘潭大学集结了湘潭最优秀的教师,教学方式也很灵活,十分讲究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李罗斌说:“学园艺知识,学校给划了几十亩地做实验田,一边学课本知识,一边去实验田操作。”他说他的农学基础与能力素养就是湘潭大学培养的,他至今仍铭记并践行毛禹居在湘潭大学作报告时极力倡导的“学以致用”精神。


      为湘潭大学题写对联


      毛禹居能诗善文。在湘潭大学,他鼓励师生写诗写文,师生们热情洋溢,写了1000多首诗,还汇编了《诗海》一册。不少师生对湘潭大学充满了浓厚而纯朴的感情,在诗中写道:革命花开朵朵香/湘潭大学放光芒/生产劳动相结合/英雄辈出专又红/赶莫斯科赛北大/声震全球美名扬。

      毛禹居老人写了四首诗,其中有一首是:喜见湘潭建大学/农林畜牧广场开/群英济济于斯荟/博得声名尽楚材。
      另一首是:杨家桥畔我流连/感谢群贤未易言/若得优游荷天禄/再游大学看红专。
      毛禹居老人与教务长王忻作了一副对联挂在湘潭大学的校门口:学北大,赶清华,后来居上;乘火箭,驾卫星,干劲冲天。
      这幅对联成为鼓励湘潭大学师生的重要精神力量,令湘大人欣喜不已。
      肖廉臣回忆:“我抽出一切空余时间,出墙报,写板报,办教学刊物,编写初中新教材。为反映当年的好人好事,我们发动全校师生员工写稿、作诗,几天收集了诗歌1000多首,汇编成一本《诗海》,当时学校没有印刷厂,学生们自己动手刻钢板,印油印,装订成册,发送全校。写诗、吟诗,表达了全校师生热爱党和毛主席,讴歌社会主义好的声音。”

      关心年轻老师


      毛禹居是私塾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到湘潭大学后,十分关心年轻老师的成长。

      据肖廉臣回忆:“作为湘大初创时最年轻的一名教师,也是当时专业教师中唯一的共产党员,我受到了学校领导和当时‘坐镇’湘大的毛禹居老人的关爱。生活上,学校非常关怀我,在艰难的情况下,尽量地完善我和其他青年教师的生活条件;工作上,初进湘大的我在教学上还有些不成熟,学校安排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帮助我,提升我们年轻教师的能力,努力地栽培我。最让我难忘的老师是毛禹居老人,他老人家的品德、情操,慈祥,笑貌,令人可敬可亲,他对创办湘潭大学的贡献无价无量。毛禹居是当时湘潭大学年纪最大的一位老师。他也是毛泽东主席年轻时代的老师,声望很高。毛主席对他非常尊敬,我们对他也非常尊敬。”
      毛禹居领回毛主席的题字后,他就自动留居湘潭大学,住在一间简陋的平房里,“坐镇”湘大,成为了湘大当时还没有董事会的义务“董事长”。他与师生员工同甘共苦,过着简朴的生活,干着十分繁忙的创校工作。他把心都放到了湘大,胸前常配着一块红底白字、毛主席字样的湘潭大学校徽,特别像老学者、老教授,让人尊敬不已。
      毛禹居多次和湘大的教师讲毛主席朴素节俭的故事,讲他三次在毛主席家作客的情况。毛主席招待客人不花国家一分钱,在自己家里设家宴,都是三菜一汤,不讲阔气,不讲排场,讲节约光荣,浪费可耻。
      毛禹居平常总是说:“无论干什么事,人的精神是首要的,宣传舆论工作至关重要。”为了办好湘潭大学,他鼓励全校师生,“鼓足干劲,各尽其能,各尽其责。”这些都对年轻老师的成长影响至深,激励年轻老师爱国爱校,勤奋努力,奋发向上。

      看望毛主席恩人冯娭毑

      毛禹居除了做创校的工作,还关心毛主席托付的事。毛主席年轻时家里做稻米生意,曾到过杨嘉桥。杨嘉桥的人也知道此事,经常议论,但都不知道在什么地方落脚,到过谁家。其实毛主席去的是杨氏宗祠旁的杨家,杨家土砖茅房有5间。
      据曾任湘大医院副院长的杨剑明回忆:“1959年4月上旬一个星期天上午,我与我娭毑在家,她老人家喊我去磨石塘挑担水给她洗衣服。刚到塘边,看见一位留着白胡须,穿着兰布衣,个子清瘦的老人拄着一根拐杖,从湘潭大学职工宿舍方向走来。到我面前便问我,杨家祠堂旁边有一个茅屋是否住着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娭毑,我立即回答他说:‘有,就是我的娭毑’。老人说:‘那你带我去,我要去看她。’”
      这个老人就是毛禹居。
      杨剑明回忆道,他领着毛禹居到家,告诉了他娭毑,并搬了两条靠背椅在厅屋阶基上,站在他们二老旁边。只听毛禹居问:“老娭毑,你在这屋里住了多少年了?”
      娭毑说:“我姓冯,16岁嫁到杨家,一直住在这屋里,快七十年了。”
毛禹居又问:“你年轻的时候还记得湘潭有一个米店,经常运一些米来,在这里做米生意吗?”
冯娭毑说:“那记得,我们家给了他们一间屋,将这些米放在屋里,当天没有卖光,晚上就用木板凳子搭一张床,在我们家睡,并且借用我家锅灶做饭菜,给了他们一些方便,卖完米后,总要给我一点米或者一点钱。”
      这时附近一些小孩和大人围上来,看的人越来越多,大约谈了20多分钟,来了一个高个子年轻干部,带着一部相机,为他们拍了一张照片。他们谈了一个多小时,谈了湘江煤矿的情况,现在的家庭生活情况,最后还说了湘潭大学办在杨嘉桥。
      毛禹居对冯娭毑说:“我去年到北京,毛主席说年轻时做米生意,到过杨嘉桥,有一天下大雨,回不去了,就住在杨家。老娭毑人很善良,为人好。他托我专门来看望您、感谢您。”
      大家听了十分感动,毛主席日理万机,还记得这些小事。说明毛主席心里时刻惦念着人民,关心人民。
湘潭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130068次访问,全刊已有12515753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