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山麓,西湖南岸,深红色外墙的永雄楼环绕在一片波光和绿意簇拥中,气势雄劲而又沉静肃穆。
由蔡高强教授领衔的空间法研究团队在这里默默耕耘,他们始终心怀航天梦,聚焦法治航天建设,服务国家航天强国战略。自2005年介入空间法研究和教学,冬去春来,转眼快20个年头。
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航天法》立法讨论、《北斗导航条例》制定,推动中国特色的航天损害赔偿责任单行立法,航天员权利保护体系研究等有关成果被用于中国航天员的培养、训练与康复,中国空间站国际合作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引起实务部门高度关注……航天软实力的核心,在于航天法律体系的构建。每一次团队重要研究成果的推出,都能引起广泛关注。
空间法研究是一个传统且小众的领域,坚守“冷门”近20年,要毅力,更要情怀。蔡高强经常教导学生:“我们的专业不热,但是我们做研究的心是热的。只要国家需要,哪怕是几乎无人问津的领域,我们就去做!”
传统研究融入国家战略需求
服务“国之大者”出新招
4月15日清晨,蔡高强早早来到永雄楼4楼办公室,继续修改一周后在第六届中国航天大会上的发言内容。
此时窗外春光正盛,绿意摇曳。
为了提供一份高质量的主题报告,蔡高强已连续撰写了七八天,每晚忙到夜深,但他觉得还需要精心打磨。
中国航天大会是极具影响力的综合性行业盛会,通常航天大会上一些极具前瞻性、原创性、重大性、开拓性的成果,会被直接采纳吸收,转变为实际执行的政策和法规。从2018年应邀参加首届,到如今迈入第6个年头,蔡高强从未缺席,他经常担当多重关键角色,是主持人、主讲人,还是评议人。
前几次参会,蔡高强主要关注载人航天、外空资源开发、中国北斗导航、中国空间站相关的法律问题,今年他根据中国航天发展的新动向,又有了新的考量。
“中国空间站转入常态化运营模式,要着手接纳外国航天员入驻,我聚焦的是‘中国空间站航天员权益保护’法律问题。”蔡高强说。
载人航天、空间站的研究,非一朝一夕之功。
载人航天任务中,复杂环境会给航天员带来多重风险。世纪之初,中国选拔和培养自己的航天员,蔡高强意识到航天员群体权利保护的重要性。2003年起他多次建议加强中国航天员健康权保护,2010年中国选拔培训第二批航天员,他着手系统研究航天员权利保护,有关成果最终服务于中国航天员培养、训练与康复。
进入新时代,中国空间站应用与发展跨入新阶段。中国空间站运营、发展等理论与实践问题摆在团队面前,《中国空间法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专题研究》等具有首创性、开拓性的成果被第一时间推出,中国空间站航天员营救制度、航天员行为规范等务实性研究成果,再次被学界和实务部门关注。
今年4月12日,由载人航天工程法律事务中心主办、湘潭大学承办的中国空间站运营与航天员安全法律问题研讨会在湘潭大学召开。蔡高强提出,在商业航天和航天国际合作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要根据中国空间站与国际空间站的差异,适当修改完善交叉豁免责任制度,建立起多模式交叉豁免责任机制及与之相配的多元化救济途径,促进中国空间站的国际合作。这份报告“又被直接拿走”。
作为国内最早研究中国空间站法律制度的知名学者之一、“首届全国十佳国际空间法学工作者”获得者,蔡高强始终关注国家战略需求和领域前沿动态,为推动国家法治航天建设想高招、出新招。在蔡高强的带领下,形成了以蔡高强、覃斌武、刘功奇为主体的稳定研究团队,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基于太空竞争的航天贸易管控及法律规范研究”“全球卫星导航国家标准立法趋势及中国话语权研究”等各类科研项目20多项,出版了《中国空间法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专题研究》《“一带一路”背景下中非航天贸易的法律机制》等具有首创性的著作10部,获得首届全国空间法律政策研究先进集体等奖励和荣誉100多项。如今,凝结了蔡高强10多年研究心血的《中国空间站法律制度研究》即将出版,这是国内该领域的首部专题著作。
蔡高强欣喜地看到,因为坚持服务“国之大者”,随着国家航天强国战略稳步推进,团队成果越来越获得认可,越来越多的师生乐意从事这一领域的研究。
“商业航天是未来发展的大趋势,我们可以集合国际贸易、知识产权、非洲法等方面的专家,通过构建相配套的法律体系,为国家航天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加快建设航天强国。”展望未来,蔡高强充满期待。
他们携手打开的,将是更加璀璨、更加浩瀚的星辰大海。
空间法与特色领域双向贯通
开辟航天法治新赛道
“你看,4.5科技合作与知识共享这部分,从4.5.5到4.5.10共6条内容,都与我当初提交的对策建议很相关。”4月14日,刘功奇副教授打开外交部网站,紧紧盯着屏幕仔细阅读“中非合作论坛—达喀尔行动计划(2022-2024)”。看到对策建议推动相关政策落地产生了明显效应,即便时隔一年多,刘功奇仍难掩喜悦。
2018年刘功奇获得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是《“一带一路”背景下航天贸易的法律机制研究》,在研究中他综合航天法、非洲法等学科知识,以独特研究视角关注中非航天贸易,由此形成了一系列智库报告,尝到了“航天法+法学科特色方向”研究的甜头。
2021年10月25日刘功奇提交了一份关于中非航天合作机遇与挑战的咨政报告,隔天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采用并向上报送。不久,一件大事发生——当地时间2021年11月29日至30日,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在塞内加尔首都达喀尔举行,会议于30日通过《中非合作论坛—达喀尔行动计划(2022-2024)》。刘功奇提出的强化中非航天应用合作交流机制,开展对非航天科技基础能力建设、灾害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内容,均有明确对应。
“空间法研究是一个比较传统的研究领域,只有与特色领域结合,研究成果才有非常强的时代性、应用性,才能够对接国家需要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刘功奇攻读硕士研究生时从事国际知识产权法研究,读博士研究生时以空间法为基础,在学院已有特色研究方向里面寻觅新天地。
作为湖南省最早开展法学本科教育(1983)、最早获得法学硕士(1993)和法学博士学位授权点(2003)的高校,湘潭大学形成了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研究、监察法研究、知识产权研究、非洲法研究、信用法研究等特色领域。刘功奇认为非洲法是值得结合的方向。
非洲法研究,湘潭大学独树一帜。改革开放之后,湘潭大学在全国第一个成立研究非洲问题的学术机构,出版我国第一本非洲法专著《非洲法导论》,入选“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被中国法学会指定为“中非法律培训基地”和“中非法学院院长论坛”永久承办单位。
“湘大非洲法研究在《中非合作论坛—达喀尔行动计划(2022-2024)》中就占了很多有份量的内容。”刘功奇逐一找出相关条文,里面明确提出将继续实施“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支持举办“中非法学院院长论坛”,鼓励并协助中非高校共建中国-非洲法律研究中心和法律人才培训基地。
面对非洲法研究这样日新月异不断扩展的新领域,刘功奇发现,中非航天领域虽然已有一定科技接触,但是相应的法律制度保障,学术界的理论研究还没有向这个领域延伸。此外,从90年代末期的《考克斯报告》到2011年的“沃尔夫条款”,再到当前欧美所谓“民主科技联盟”,西方已经建立起了一整套对华航天封锁的法律政策,对中国航天“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形成了严重的阻碍。无论是从中非经贸合作转型升级,还是从应对美国对华航天封锁出发,必须扩大中非航天航空、船舶、互联网等高技术产品和服务的合作。
“非洲国家要在第四个空间发出自己的声音。”刘功奇灵光乍现。横向打通空间法和非洲法,为中非航天合作提供理论先导和法治保障,一个全新的广阔领域就此在他面前展现。
如今,一份综合了运用“空间法+非洲法+知识产权保护”多学科视角的咨政报告正在酝酿。
“空间法与已有法学特色研究交叉,为我们生成了新的研究增长点。在服务国家航天强国战略上,我们研究成果的针对性、实践性、对策性更强了。”蔡高强说,“空间法+法学科特色方向”的研究模式、成果产出方式,给团队带了源源不断的学术生命力。
近年来,团队特别注意引导成员、学生以空间法为基础,结合国家重大战略布局、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自身兴趣爱好,向其他法学特色研究领域延伸。团队关于深化中非航天合作、落实对非合作“数字创新工程”,外层空间网络安全治理的法律制度研究等一系列对策性研究成果,被上级部门大量采纳。
学科聚合形成的矩阵效应,进一步开辟了团队空间法、航天法研究的新赛道,让这支老中青搭配的队伍在服务国家法治航天建设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走得更实。
法治与科技强强联手
逐梦九天锚定新方向
“做这个项目,大家都有些什么收获?”4月13日下午,2020级法学卓越班刘绪和团队成员正向指导老师蔡高强汇报“挑战杯”项目的情况。每次带领学生参加完一个项目,汇报总结必不可少,蔡高强习惯先向学生发问。
从2022年年底起,刘绪团队围绕《“无标准不北斗”:以标准国际化助推北斗全球应用的法律思考》项目,历时5个月,产出了一份4万余字的调研报告。
“对北斗应用领域前沿动态有了更多了解,对中国在卫星导航领域发展状况、未来面临的困境等有了更深的认识。”
“技术标准实际是一种法律体系。用法治思维建立一套技术标准,有助于中国技术走向国际。”
“技术标准制定和技术应用场景结合起来考虑,为我们未来学习、工作都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汇报总结,学生感触最深的是“航天法治+航天科技”的碰撞,让大家得到了多方面的突破与成长。学科交叉产生的魅力独特而又迷人。
选题时,蔡高强十分肯定学生的思路。他认为,国际上存在着四大卫星导航系统,若想使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得到全世界的广泛认可,就要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通过构建中国在技术领域的制度性权力打破技术壁垒,提高我国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国际标准领域的话语权。
随着前期准备不断深入,刘绪团队发现,怎样去准确认识、掌握北斗技术应用领域、现状及遇到的困境,成为了无法越过的拦路虎。幸运的是,在查找北斗标准的相关资料时,刘绪和团队成员突然发现,本校自动化与电子信息学院陈洋卓老师主要从事北斗高精度定位技术研究。
进入殿堂的“金钥匙”近在咫尺,“航天法治”与“航天科技”奇妙地走到了一块。
“蔡老师非常鼓励我们将航天法研究与科技发展相结合、与国家战略需求相结合,我们马上邀请陈老师作为项目第二导师。”刘绪说。
“北斗里面专利很多,他们作为本科生,能够想到这个问题,进行整体建构,让人耳目一新,非常难得。”陈洋卓立即答应。
双导师确立如虎添翼。一位研究法治、一位深耕科技,跨学科优势互补碰撞出了思维的火花。团队敲定了“以标准国际化助推北斗全球应用的法律思考”,这一几乎无人研究的“新”主题。
“新”,意味着没有太多前人的经验可供借鉴。这为项目研究带来了难度,但在团队成员们看来,这正是课题价值所在。5个多月的时间里,两位导师一路相伴,提供了很多方向性的指导。经过不断修改、打磨,项目报告达到了预期效果。
“北斗标准要走出国门、北斗系统要服务全球,必然面临着很多挑战,我们要通过这个项目,让更多的人关注到北斗标准国际化的法律保障,意识到‘法治北斗’对于打造‘世界北斗’的重要意义。”刘绪说。
在团队内部,蔡高强主导重大项目、重大理论、重大方向,刘功奇负责航天合作、成果转化应用,覃斌武侧重学生培养和学科竞赛。近年来,在人才培养上,团队瞄准航天科技前沿,结合最新技术应用场景,为学生参与学科竞赛、撰写研究成果找创意,指导学生参加了十多届国际空间法模拟法庭竞赛,荣获亚太地区一等奖、全国团体亚军、最佳诉状奖,摘得中国航天大会优秀论文一等奖、中国空间法学会学术课题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培养了30多位国际空间法的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
目前,湘潭大学围绕国家航天强国战略,已在航空动力、航空发动机热障涂层、天体物理、空间站飞天舱外服、核心舱卫生区子系统、航天医学实验机柜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成果。蔡高强期待能与航天科技领域开展更多前瞻性合作。
“将法治与科技相结合,一是能在立法过程中提供专业技术参考,提升法律的针对性、科学性。二是有了相关的法律标准,技术方也更能在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和话语权。”蔡高强说,他期望通过建立校内外多部门协作机制推进学科交叉,培养出更多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推出更多高层次科研成果,共同助力国家航天强国战略。
学院非常支持团队的设想,正准备与航天企事业单位建立战略合作联盟,搭建法治与科技交流互动的广阔舞台。
“在国际法和航天领域,‘航天科技与航天法治’等协作机制的建立更显重要。面对技术壁垒、贸易壁垒,我们必须用法治的武器守护好我们延续至今的航天梦,共圆世界人民的航天梦。”抬头远望,蔡高强眼中星光闪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