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关键词
范围
聚焦研究生导师发展定位与使命任务
我校举办2022年“师道大讲堂”

本报讯 (记者 王成奇 李银艳 邢政学生记者 钟业天 张佳琪)5月20日,我校2022年 “师道大讲堂”———新晋研究生导师培训交流会在研究生院报告厅举办。围绕研究生导师的发展定位与使命任务,党的十九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副校长柴立元,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聂舟教授,湖南大学法学院屈茂辉教授,我校研究生院院长胡强,先后分享了研究生导师修身治学、指导学生科研、为学为事为人、思维视野拓展等方面的经验,助力新晋研究生导师们迅速成长与发展。校党委书记黄云清、校党委副书记廖永安、校纪委书记董康明出席。

上午,柴立元作首场报告,报告会由黄云清主持。柴立元以“修身、树人、治学、创新”为主题,从“守初心、立德树人”“寻方向、潜心治学”“建团队、开拓创新”3个方面,讲述了如何做一名学生喜欢的大学老师。

柴立元以自身研究的环境领域为例,详细讲述了如何选题确定研究方向、如何带团队、如何创新产学研模式以推动技术产业化。柴立元指出,科研选题一定要注重顶层设计,调研国家宏观政策;要以好奇心和社会发展需求作为双力驱动,推动现代科学研究;要继承创新精神、实事求是、辩证怀疑和批判意识、协作等科学精神;使科学研究实现从应用研究到工程应用再到发现科学问题、进一步提升并形成系统的研究方向。

黄云清指出,全校广大研究生导师要以国家和学生需要为标准,找准教师定位,自觉对标“四有”好老师标准,在认真履行导师职责中把好师德关、能力关、质量关,努力以高尚的品格风范、高超的学术造诣,培养更多高层次创新人才,产出更多高质量创新成果。

廖永安主持下午的报告会。聂舟、屈茂辉、胡强就“理工科研究生指导经验交流”“立德树人,立志成为大先生”“能力管理与职业成长”分别作专题讲座。

“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负责人,要做好他们的学术训导人、人生领路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职责。”聂舟结合《自然》杰出导师奖得主育人经验、优秀毕业论文写作、自身教学经历,从“怎样才是优秀的导师”“研究生需要培养什么”“为什么要上好课”“如何形成良好的团队氛围”4个方面分享了“理工科研究生指导经验”。聂舟认为,一名优秀的研究生导师,必须主动作为、因材施教、加强引导,让学生明确读研目的和科研追求,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科研观、人生观;对学生进行正向反馈激励,让学生凝聚共识、分享合作、团结向上;引导学生平衡科研和生活,提升人际交往能力、抗打击能力,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立德树人,立志成为大先生。”屈茂辉从为学、为事、为人3个角度讲明了导师怎样成为一个大先生。屈茂辉认为,在为学上要有定力,把追求学问明确为一辈子的目标,自觉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学术己任,把学问做好做真,强化对研究生学术伦理的教导,教导学生要有法律的底线,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在为事方面,应该把教师成为事业,以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而自豪,年轻教师既要真抓实干,也要巧干,讲究方法,既要做科研、教学,还要做社会服务,人文社科要更加重视资政建设;导师不仅要在教学、科研上为人师,而且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引领学生成为一个健全的人、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胡强从思维层面出发,追溯 “甘居下流”“君子不器”“呆若木鸡”“虚室生白”“材与不材”5个成语的本源与引申义,将5个成语的内涵创新性用于研究生导师的能力管理与职业成长。胡强认为,“甘居下流”意味着导师要有包容之德、融会贯通、融入集体;“君子不器”指导师要有德行上的修为,更要有思想上的高度,明白自己不足所在;“呆若木鸡”揭示了优秀导师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戒骄戒躁、不忘初心,提升自己的精神内涵;“虚室生白”告诉导师们既保持内心的纯粹,也要保持谦虚的态度;“材与不材”即明白自己的来路和归途,明白自身的局限性,有针对性地突破事业发展的瓶颈。

廖永安要求研究生导师队伍提高政治站位,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增强使命感、荣誉感,忠诚履职,努力工作,强化职责能力,真正成为研究生的陪跑人、引路人。学校相关部门要优化管理服务,健全导师评价机制,更好地发现和培养拔尖人才。“柴立元院士以其在教学、科研工作中的亲身经历和深刻体会,告诉我们作为一名大学老师,最重要的是找准教师定位,重视团队协作,并用感恩的心做好每件事。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和研究生导师,柴院士的报告以及他 ‘顶天立地做学问、凝心聚力育人才’的理念,让我们受益匪浅,使我对大学老师的职业使命有了更深的理解。”环境与资源学院陈跃辉老师说。

湘潭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1988次访问,全刊已有12392159次访问